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回到有“风”的地方

        回到有“风”的地方

        中国退役军人·全媒体记者 宫宇凡

          记者手记

          坐标系在不断扩大——在采访中,无论是刚回家乡不久的“新农人”,还是扎根乡村多年的“蔬菜老兵”,大都有这样的感受。这些年,他们见证着一车车的蔬菜从山东运往北京、天津、河北,以及宏大地图里的更多角落。随着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退役军人加入,返乡创业的舞台早已不拘泥于他们脚下的那一方土地。

          过去,人们离开家乡,是为了远离一种可以想象的生活。现在,返乡同样提供了一种新鲜的可能。这些返乡的退役军人带回技能、经验、开阔的视野,凭借敢于挑战的决心和吃苦耐劳的毅力,为家乡的蔬菜开辟了更多市场,让产业充盈着力量和生机,他们也由此收获着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满足。

          他们从未觉得返乡种菜是无奈的退路,相反,能为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做些事,让他们的成就感、归属感更加真切。

          东营、临沂、潍坊、聊城……不同种类的蔬菜扎实地生长在孕育它的土地上,就像返乡创业的人们,牢牢地站立在故土上,重新寻找到了完整、充实、广袤的生活。

          山东,土地肥沃,地理环境优越。食物风味与水土在这里相互成就,推动了全国最大“菜篮子”的诞生,每年全国有超十分之一数量的蔬菜由此地运出。作为中国第一蔬菜大省,这里给致力于返乡创业的“新农人”以广袤的天地,也让资金、技术、人才等要素加速向乡村汇聚。

          乡村提供了一个支点,让越来越多的退役军人选择亲近家乡和土地,乡村振兴因此有了更具体的图景。

        一个想法落地

          2021年4月11日,30岁的退役大学生士兵张钰回到临沂市罗庄区褚墩镇,当选褚墩一村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党总支书记。

         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。

          “走出村庄,去大城市,永远不要回来。”因为经济发展滞后,村子里的年轻人往往被长辈寄予这样的期待。张钰在曲阜读了4年书,又去大连当了5年兵。他曾想过留在城市工作或继续读书,也获得过进入当地特警支队工作的机会。归乡的决定,似乎并非“最优选择”。

          回乡的念头,源于一份记忆。褚墩镇丰富的矿产资源曾带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,解决了村民的温饱。但是十几年前,煤矿倒闭,很多人失业,只得以种地为生。老年人在家务农,年轻人外出谋生,在村里早已成了寻常事。

          “走遍村庄,能见到的年轻人很少。没有农活时,老头老太太就坐在马路边上,没有收入。”十几年过去,情况没有多少改变。

          责任感涌上心头,张钰决定回去。

          故乡并非想象中那么“欢迎”他。张钰首先遭遇的是不解。他的父母,一生在土地里劳作,他们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孩子不再重复自己的命运。之后,现实的问题也随之而来。他曾积累的能力和经验很难有用武之地,在村子里工作更需要的是小心翼翼的试探。

          觉得艰难时,张钰常在午后绕着村里的田地,一圈圈地转。看着粮食、蔬菜点缀在熟悉的泥土中,他觉得自己和这片土地在慢慢和解。

          “何不充分利用土地?”一个想法诞生了。

          他立即找来涉及当地农业发展的资料仔细翻阅,确认了当地的土壤中硒含量高这一重要事实。而这,正为富硒西红柿的种植奠定了基础。

          先提价格,流转400余亩土地;再申请扶贫资金,为产业起步做好保障;之后引进技术,为规模化种植提供专业指导;最后“有点想法”农业专业合作社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中注册成立,张钰担任理事长。

          说起合作社的名字,张钰很自豪:“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每个人都提了一点想法,当时我就一拍桌子,好!我们就起个让大家一下能记住的名字,就叫‘有点想法’!”

          种植之路比想象中的顺利。400余亩土地,有320亩被种上小麦等粮食作物,其余种上以西红柿为主的蔬菜,还建了10个大棚。村民们既能收下土地承包金,又能受雇种植蔬菜,在家门口就能增加收入。

          经过精心管理和漫长等待,大棚西红柿上市了。“因为口感和品质好,别的村西红柿每斤卖2元钱,我们的能卖到5元钱。”张钰看到了希望,“不到1年,卖了5万多斤,村集体累计增收10多万元。”

          张钰没想到,田间地头的那点想法,竟然真就一点点长出枝杈。现在,他有事没事还是总会在村子里溜达,无论是长势喜人的蔬菜,还是马路边唠家常的老人,都让他安心。

          几乎在同一时间,相似的想法,也在300公里之外的东营市退役军人崔志伟的心里生根、发芽。

          “95后”崔志伟在东营市胜坨镇宁家村长大。这里是北方少见的以种植莲藕为主业的村落。

          “小时候,家就在藕池旁。父母早出晚归种藕,我也偶尔会去集市上卖藕。很自在,习惯了和莲藕有关的一切气味。”后来崔志伟去青岛读书,虽然进了物流管理专业,但总在农学院旁听。用两年时间实现了从军梦后,2021年4月,他回到这片土地。

          返乡后,崔志伟第一时间参加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,接受了金融等方面的创业指导,并很快申请到了50万元的贴息贷款。此外,他还能在3年内按每年14400元的限额减免相关税收。

          每年6月至8月,是莲藕种植期。其余月份,挖出的藕被陆续送往市场。崔志伟用了10个月的时间,掌握了一整套流程。

          在莲藕施肥管理阶段,传统的人工喷施不仅浪费人力、物力,而且施肥不均会导致莲藕长势参差不齐。为此,崔志伟参加了农业无人机驾驶培训,一个下午就学会了操作,村子里有了第一台无人机。一整个夏天,为了给自家莲藕和同村其他藕池施肥,他每天操作着无人机,透过电子屏幕,注视着每一棵植株获得均匀的有机肥。“前前后后80天,人都晒黑了几度。”但这让他觉得自豪,并且自由。

          互联网也给莲藕的销售带来改变。崔志伟先在各农产品平台开办自己的店铺,吸引客户稳定销路,之后与多家电商平台合作,以订单农业的模式,使部分莲藕进入高端市场。原来每斤2.5元的莲藕一经包装,价格直接翻了番。

          不仅如此,他还积极探索藕池的多效利用,进行莲藕—小龙虾、莲藕—大闸蟹、莲藕—泥鳅配套养殖等多项试验,取得了显着的增收效果。

          现在,家里的藕池从几百亩扩大到近3000亩,在父辈看来很难的事,短时间内就被崔志伟做得有声有色。年轻人的力量,正在一点点改变着家乡的面貌。

        一份事业成型

          返乡创业,早有先行者。

        大陆365bet网址_亚博365_365网站不给出款怎么办

          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一座百亩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温室育种大棚里,满枝的西红柿已经红艳成熟,每行植株都标有品种名称,有100多种。

          付成龙是这里的负责人,这是他退役返乡的第15年。

          在这里,当地人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种植蔬菜。到21世纪初,种植面积已近20万亩。当兵时的付成龙始终眷恋着故乡,对回乡创业,他没怎么犹豫。

          那是2009年,当地蔬菜种植已成规模,品质成为新的突破点。付成龙了解到优质蔬菜种苗是关键技术环节,但在实际育苗特别是嫁接过程中,由于温度、湿度影响,死苗、烂苗、苗弱的现象时有发生。

          “这或许是一个机会。”付成龙眼前一亮。

          当时优质种苗繁育技术大多被国外企业垄断,国内对种苗的巨大需求很难被满足。在寿光、青州、临淄等地参观学习后,付成龙更加意识到标准化育苗的紧迫性。他在东昌府区邵堂村流转了70余亩废弃砖窑厂,在一片荒芜中开始了育苗之路。

          付成龙将西红柿种苗作为研发重点。创业之初的10个月,他经历过多次灾害性天气。直到种下第一批种子,一片狼藉终于有了变化。

          创业十几年来,他和妻子投入的资金超过500万元,专注于新品种育、繁、推一体化工作,他们从全国各地收集西红柿“土种子”“老种子”,买下许多西红柿新品种的使用权,先后与聊城大学、青岛农业大学等本地高校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,加强与山东省农科院、聊城市农科院的合作,还针对华北、华东地区的特殊环境,有目的地选育和引进农作物新品种,开展深度试验示范工作。

          直到2018年,付成龙的创业才开始有了扭亏为盈的趋势,而他的山东蒙恩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也在同年成立。

          如今,在示范园区内,一座座智能连栋温室、日光温室、拱棚并排而立。付成龙成了当地有名的“种苗大王”,带领团队打造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“忆往柿”西红柿产业园,培育登记了8个西红柿新品种,仅2022年就培育新组合318个,其中“草莓西红柿”在品质方面超越现有的西红柿。同时,辐射带动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0万余亩,直接带动1200余人就业。

          旁人多对付成龙不解,说他给自己培养了一批竞争对手。但付成龙却说,无论是政府部门的关心,还是村里人的信任,都让他的归属感更深。

        一个新的天地

          说起来,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的退役军人崔建坤也是“草莓西红柿”的受益者。

          崔建坤曾在武警山西总队服役两年,2006年退役后回了寿光。返乡,既源于对乡土的眷恋,也不乏干事的决心。为了利用当地的蔬菜产业优势,崔建坤选择在这片生养他的土地扎根。

          起初,他在寿光开公司,以收购、储存、销售蔬菜水果为主业,打通了国内销售市场。但他总想着,离真正的家乡近一点,再近一点。

          契机出现在2014年,崔建坤响应老家崔岭西村的号召,与村党支部联合创办寿光市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。从单一的分散种植,到集中优势闯市场,他直接带动当地200余人就业,推动周边村庄蔬菜种植3000余亩。合作社打造的“崔西一品”蔬菜品牌,也逐渐在国内市场获得了知名度。

          “尤其是引进种植的‘草莓西红柿’,无论市场价格多低,几乎都能保证每斤10元的回收价格。”让老百姓得到实惠,是让崔建坤最有成就感的事情。

          之后,崔建坤又敏锐捕捉到了国际市场对时令蔬菜的巨大需求。早在1997年,寿光人就开始了中俄蔬菜边境贸易。近年来俄罗斯人喜爱的五彩椒、西红柿等蔬菜,成了崔建坤嗅到的新商机,也成了崔岭西村菜农种地的风向标。如今,合作社与俄罗斯蔬菜贸易公司签订供货合同,每年出口优质蔬菜15000吨。

          销往俄罗斯的蔬菜虽然价格高,但品质要求也十分严格。“什么事都要讲求一个标准!”这个部队教会的原则被他带回田地,“在管理上,全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,采取定期送审和集中检查相结合的方式,对蔬菜生产、流通、销售等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管。”

          2020年,在崔建坤的带领下,寿光市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2800亩土地获批为出口食品原料备案种植场,主要栽种茄果类蔬菜。认证之后,蔬菜各方面的标准提高,销售价格也一路上涨,每个大棚能增加收入2万至3万元。

          “崔西一品”的蔬菜不仅在国内外市场有了更大突破,也为更多人的健康安全提供了保障。

          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后,崔建坤接到政府支援武汉的蔬菜保供任务。他果断放弃俄罗斯的蔬菜订单,全力配合完成每天供应新鲜西红柿及其他蔬菜100余吨的任务,并与武汉中商、武商、中百仓储签订蔬菜平价保供协议,持续保供寿光蔬菜1000余吨。

          2022年,上海疫情肆虐,蔬菜供不应求。崔建坤又带领合作社向上海运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新鲜蔬菜,稳定上海蔬菜市场。

          摸爬滚打十几年,因为蔬菜,崔建坤与家乡的土地和人群,都有了更紧密的联系。

          如今,他开拓市场的脚步仍未停下。他再次将目光聚焦国内市场。“人们会越来越关注健康和安全,绿色食品,这是一个机会。”崔建坤的视野,又延伸到了新的天地。